7月掀起“退市潮”,31家已退市,今年首例主动退市股来了!最新2024年A股公司退市情况分析

随着今年4月退市新规正式实施,应退尽退,A股正在加速形成常态化退市格局。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7日,今年A股已有31家公司完成退市,10多家公司正排队退市,年内已新增110家公司“披星戴帽”。

今年以来A股的退市力度明显增强,其中“面值退”成了主流退市方式,此外,因财务造假及业绩连续亏损而退市的个股也相对较多,受到市场较高关注。



历年A股上市公司退市情况




  
2010年至今的退市情况:2022年以来退市数量飙升



wind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9年期间A股退市公司数量为65家。2010至2020年期间A股退市公司数量为61家

2021年来,A股上市公司的退市数量逐步上升。进入2022年,退市数量飙升至46家,这也是创下了A股有史以来退市的最高峰。2023年退市数量高居不下,全年也有高达45家上市公司退市

2022年和2023年A股迎来退高峰,这与2020年12月31日发布的退市法规以及强化监管力度密切相关

沪深交易所于2020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各板块《股票上市规则》《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实施办法》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风险警示板股票交易管理办法》等规则,自此退市新规开始全面实施。



年内31家企业已完成退市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7日,今年A股上市公司已完成退市的数量有31家。




  
年内31家企业已完成退市,主板公司占87%,7月退市数量创年内新高

wind数据显示,今年A股上市公司已完成退市的数量有31家。

从板块来看,年内退市企业主要集中在主板上市公司,占比87%。具体来看,深主板有14家,沪主板有13家,创业板有4家

从月份来看,1月有2家,2月有1家,3月有3家,4月有3家,5月有0家,6月有7家,7月有13家,8月(截至8月7日)有2家。



  
超五成退市公司为“面值退”,多家因财务造假及业绩连续亏损被强制退市

从退市原因来看,31家已退市企业中,16家退市原因为股价低于面值,占比52%;13家退市原因为其它不符合挂牌的情形,1家退市原因为连续四年亏损,1家暂停上市后未披露定期报告。

今年以来A股的退市力度明显增强,其中“面值退”成了主流退市方式,此外,因财务造假及业绩连续亏损而退市的个股也相对较多,受到市场较高关注。以下是各种退市原因的典型案例:
1.股价低于面值:*ST美盛
4月25日,深交所上市公司*ST美盛(002699.SZ)股价继续下跌4.65%,收于0.41元/股。至此,美盛文化已经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正式触发强制退市。前,*ST美盛披露的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营业收入约9.81亿元,同比减少20.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1.11亿元。

*ST美盛是一家做动漫衍生品的公司,2012年上市时是A股的“动漫服饰第一股”,最大的业务是生产迪士尼“公主裙”。在2015年的高点,美盛文化市值曾超过240亿元。美盛文化IPO时募资4.74亿元,上市后又两次定增共计融资24.3亿元。而按4月25日的收盘价,美盛文化市值仅剩3.73亿元。

2.连续四年亏损:新海退

*ST新海因涉及重大违法行为被强制退市,是严格执行监管政策的结果。

梳理公开信息可知,根据证监会此前对*ST新海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公司2014年至2019年年度报告及2019年半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的事实及公司已披露的年度报告,*ST新海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负值,2019年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值,触及交易所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3.暂停上市后未披露定期报告:越博退

越博退(300742)公司股票已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上市,于7月22日正式被摘牌。

据公告了解,截至2024年4月30日,越博退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触及本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8月修订)》第10.3.10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今年退市公司不少,而越博退异常之处在于:上市前,业绩一路高歌;上市后业绩立刻“大变脸”,上市6年,亏损6年。详细可点击链接了解:《又一家退市:上市六年,亏损六年,亏损总额超16亿元!

4.财务造假:*ST博天

公开信息显示,*ST博天(603603.SH)于2017年2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目前主营水环境解决方案、水处理装备、水务投资运营管理、环境修复等,主要用于城市水环境、工业水系统等方面。

2024年3月19日晚,*ST博天披露公告,因多份财报存在虚假记载,已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据了解,*ST博天虚假记载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持续时间长,虚假记载金额大、占比高,严重损害证券市场秩序。

具体来看,上述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造假金额大,占比高。公司2017年虚增营业收入3.47亿元,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的11.40%,虚增利润1.18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70.68%;2018年虚增营业收入10.98亿元,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的25.33%,虚增利润5.01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23.80%。

二是造假行为持续时间长。公司2017年至2021年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连续多年对利润收入、资产负债表全面进行严重造假,迟至2023年3月底才予以集中更正,严重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三是造假手法恶劣。根据北京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未及时对已终止的设备销售业务、已竣工结算的项目进行会计处理,或使用无商业实质的验工计价凭证确认工程进度,同时通过虚假委托付款协议、虚假债权转让协议等方式完成造假闭环,属于“无中生有”型恶意造假。



  
多家公司正在排队退市,*ST深天将成为A股首例“市值退”

截至8月7日,除已完成退市的企业,ST长康、ST航高、*ST洪涛、*ST超华、中银绒业、*ST巴安、ST联络、ST富通、ST爱康、*ST华铁、*ST深天、ST鼎龙、海印股份等13家公司已收到股票终止上市决定的公告,目前正在排队退市。

1.面临退市危机,多家公司自救失败,正排队退市

据公告了解,排队退市公司中,大部分为“面值退”。面对退市危机,一些公司开始自救,通过回购、增持、重组等方式自救,但部分公司自救已经失败。

如:海印股份(000861.SZ)

8月6日,海印股份公告显示,公司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事先告知书》,因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实际上,海印股份在面临面值退市前,曾有计划自救。7月17日,海印股公告显示,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江苏巨电51%股权。然而,7月31日,海印股发布公告显示,经审慎研究,公司决定终止筹划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

据了解,2021年至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海印股扣非净利润一直处于亏损之中,三年半超过12.97亿元。

2.*ST深天将成为A股首例“市值退”

值得一提的是,*ST深天因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市值均低于3亿元,将成为A股市场首例“市值退”股票。详细可点击链接了解:《A股公司首例!昔日混凝土巨头锁定“市值退市”第一股

这也意味着,在市场出清的过程中,A股的退市方式将更加多元化。

3.今年首家主动申请退市的上市公司

8月4日,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亚星客车”,600213.SH )对外披露了退市方案。方案提出,根据相关规定,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拟由亚星客车控股股东潍柴(扬州)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潍柴扬州”)向其他股东提供现金选择权,并在取得上海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批准后申请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转让。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今年首家主动申请退市的上市公司。

此前两天,亚星客车已宣布,潍柴扬州基于当前市场环境及公司情况,提议公司以股东大会决议方式主动撤回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交易。



年内新增超百家公司“披星戴帽”



  
年内新增110多家被实施*ST和ST,4月、5月为高峰期

除了已明确退市的公司,今年新增的退市风险警示(*ST)或其他风险警示(ST)公司数量也呈上升趋势。今年1-7月A股市场已超110家上市公司被实施风险警示。

从上图来看,每年4月、5月是被实施ST或*ST的高峰期。主要因为每年4月30日年报披露结束后,问题公司的股票会因各种原因被实施ST或*ST,包括财务数据不达标、大额资金被大股东占用、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

wind数据显示,“新九条”分布以来,4月12日至7月31日期间,A股新增110家被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风险警示的公司。其中,61家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49家公司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原因来看,超半数公司触及财务红线,原因包括期末净资产为负值、财务报告被审计机构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或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等。



  
证监会就近期上市公司股票被实施ST、退市情况答记者问

6月6日,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就近期上市公司股票被实施ST、退市情况答记者问。

问:近期,部分上市公司股票被实施ST,请问这些公司是否都会被强制退市?

答:今年以来,沪深两市新增99家公司股票被实施ST或*ST;其中,ST公司44家、*ST公司55家。与往年相比,沪深两市2021年、2022年、2023年同期新增此类公司117家、78家、81家,今年到目前为止变化不大。截至目前,沪深两市ST板块共有169家上市公司;其中,ST公司85家、*ST公司84家,数量略少于2021年(202家)、2022年(184家),略多于2023年(164家)同期。

根据市场规则,每年4月30日年报披露结束后,问题公司的股票会因各种原因被实施ST或*ST,包括财务数据不达标、大额资金被大股东占用、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按照4月底新修订的沪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今年的主要变化是,为严惩造假行为,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行政处罚但未达重大违法退市标准的,将被实施ST,目前已有7家。

ST、*ST制度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充分提示上市公司相关风险,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申请撤销。其中,ST为“其他风险警示”,不会直接退市。这些上市公司的相关问题和风险,大多已通过立案公告、责令改正措施、财务信息披露等方式多次反复提示。*ST为“退市风险警示”,今年以来,已有33家公司触及退市标准,其中面值退市22家,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2023年全年退市47家,退市新规设置了一定过渡期,预计短期内退市公司不会明显增加。

上市公司退市后,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对于退市前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仍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证监会高度重视涉及退市的投资者保护工作,坚持对上述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一追到底”,对退市过程中的市场操纵、财务造假等行为依法严惩,并多渠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今年已依法将17家涉嫌犯罪的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移送司法追究刑事责任,后续司法机关将根据查办进展依法公布案情。投资者因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产生损失的,我们支持投资者依法通过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也将引导和支持投资者积极行权,近期已通过支持诉讼、代位诉讼等方式,起诉多家存在违法违规的退市公司和风险警示公司,2家已获一审法院胜诉判决,5家已获法院受理。请投资者密切关注相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END

服务热线
86755-88603270
订阅获取我们最新见解和动态